佛与老子,无为志也,金玉不相伤,精魄不相妨。
总之,中国的儒、道、释三家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,在思想理论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包容性、调和性,这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在思想观念上的基础。道教于宋元明清期间宣扬三教分工共存说有益于世道,较儒、释更为突出。
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渐兴,佛道之争渐起。阳明之深受禅宗影响,为学者所共知,其攻击禅宗最烈,盖因他一生坚持孔孟儒家立场。)元代全真派道士牧常晁说:或问:儒曰正心,佛曰明心,老曰虚心,此三者有同异否?答云:思无邪曰正,反照自己曰明,私欲不蔽曰虚,设曰三心,实一理也。特别是我注意到在海外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宗教战争,例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,打了近两百年,毫无结果,今日在中东、北非仍然有着犹太教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立和战争。子不解之,何异之有乎?此说谓佛教在治国、事亲和治身上与儒家并无不同。
释者,修心之教,故谓之内典也。进入 汤一介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释道 传统文化 。81 陈来:《仁学本体论》,第173页。
程颢讨论生之谓性,常结合着《系辞传》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,进而指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[37]。[76]生生的过程是自然的,其中生与息无间断,动与静相统一。其实,自然的观念在程颢的仁学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,惜乎今人对此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。85 雷静:《一体与同体:程颢万物一体说辨证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9年第1期,第126页。
父子自会亲,君臣自会义,既自会恁地,便活泼泼地[7]。52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,第2441-2442页。
‘生生之谓易,生则一时生,皆完此理。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既是状性之语,也是状仁之语。实际上,则可仅仅意味着认可生之谓性一语的形式表述,而告子的说法是不被程颢接受的。[10]劳思光也质疑这段话的语义颇为不明,让人难以理解[11]。
第二,从天道自然的层面讲,一切事物都是善的,而恶多为后天造作的结果,故朱熹评论程颢所举之水喻云:所以说浊亦不可不谓之水。这说明人道自然来源于天道自然,且后者只能依靠前者来实现。须是分毫不差,方能全得此心之德,这便是仁。仁为自然之体,而其所涵四德亦为自然之德。
33 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集》,第46页。事实上,天理的自然义与道德义也是统一的,这种统一性使天理成为超越主客界限的绝对本体[31]。
所谓道德根据的证明就是说,无论是人的生长倾向还是伦理心境都源于自然,以此为基础的道德行为也是自然的;所谓道德境界的证明表示,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,人就祛除对外在事物的执着,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成德成善。30 丁涛:《自然与道德——程颢对天理古义的扬弃与阐发》,《西北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19年第4期,第156页。
继之者善只是阴阳二气流行而未形成具体事物,成之者性则是具体事物生成并获得自身的规定性,所以孟子讲的是先于气禀决定的、作为天地之理的性,不同于现实的人性。足以该道之体是说事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是一气流行,皆为仁德自然之表现。53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,第2443页。人禀气而生,自然不能无善恶,但不是说本性中就有善恶,而是说善恶形成于后天的活动之中,故程颢后举水流渐远而始分清浊之喻。以自然为视域,程颢仁学中的生生思想具体展开为三个层面。程颢说:命之曰易,便有理。
二、明觉:仁心的自然呈现岛田虔次认为,在宋儒之中,程颢论仁与万物一体最为详尽46。可见,阳明论说一体之仁,亦多受程颢仁学的影响。
未识仁体,则犹是二物有对,只能以己合彼,以工夫为凑泊。[74]理学家多认为,《中庸》引诗鸢飞鱼跃即言道体流行。
51 许珠武:《明觉与思维——论二程认识路线的分殊》,《中州学刊》2001年第5期,第91-92页。程颢所谓的识仁就是觉仁,即通过对本己之仁的反思使主体贯通内外、物我。
实际上,程颢仁学的要义在于,由仁心之明觉而彰显万物之感通无滞,进而生成切己的道德感受即仁爱之心。26 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集》,第460页。若兼说,则仁包含四德,故为总德、全德。44 蒙培元:《理学范畴系统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89年版,第491页。
一物之理,即一物之自然趋势。有安排布置者,皆非自得也[21]。
34 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集》,第16-17页。心普万物是让万物生长发育,无心即自然无为,此为天道之自然。
不过,程颢尚未明确以仁为天地生物之心,此层含义至朱熹而大明。68 张岱年:《〈易传〉的生生学说》,《张岱年全集》(第七卷),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6年版,第475-476页。
[75]作为自然的本体,仁的发用流行是终始相承、有无相因的自然过程。然程颢亦持此论,为方便行文,兹引录其论如下:生之谓性,性即气,气即性,生之谓也。知仁道之在己而由之,乃仁也。这是说,文王达到了纯亦不已的天人合一之境,而其全然出自对天德的继承。
程颢讨论生生,是为了说明宇宙自然而然、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过程,以及支配这个过程的总规律。朱熹还表明,在程颢的仁学中并非先有爱而后同体,亦非同体故能爱,而是在万物一体的架构内自然生发出仁爱:若爱,则是自然爱,不是同体了方爱。
曰:此一书,首尾只此两项。程颢进一步指出,人能主动实现对物的觉知,进而实现万物一体,这是由仁心的明觉完成的。
仁者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莫非己也。[19]天即自然,真意味着自然的原初样态,妄则指私意安排下的非自然状态。